也就是使用者(研究人員 與 臨床人員)誰須挑選 測量誤差較小的評估工具??
測量誤差可分為二類:系統誤差(效度)與隨機誤差(信度)
以下以隨機誤差解釋之議題
隨機誤差 有大有小/有正有負,因為隨機,所以高估/低估之大小基本上一致(若出現30%高估,就可能出現30%低估)
研究人員基本上探究 群體之間的關係 或 差異 是否統計顯著,且群體通常大於30甚至上百人。因為就隨機而言,一半人數高估,另一半低估,所以群體平均之隨機誤差將接近於零!
然而臨床人員之評估/決策對象皆為單一個案,評估結果高估或低估(因為隨機,也難以確定是高估還是低估),影響決策就很重大!
我們以隨機誤差較大的認知功能測驗為例說明,通常認知訓練之效果不易超過前測值之20%,但多數認知測驗之隨機測量誤差卻常大於(平均值)之30%。在此情況下,研究人員與臨床人員使用同一認知測驗,則研究人員仍然可以發現群體間之差異或關聯具備統計顯著,只要樣本數不小!! 但臨床人員可能會嚇一跳,因為可能無效/甚至退步,也有可能效果很強大,但追蹤之後,又常反向進展!!
上述說明,跟一般人的直覺大不相同!!
所以我在年紀不小時,才看得懂為何 Cronbach's alpha (最普遍之信度係數)之判斷標準:群體比較---0.7;個案比較---0.9。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之判斷標準類似!!
測量誤差可分為二類:系統誤差(效度)與隨機誤差(信度)
以下以隨機誤差解釋之議題
隨機誤差 有大有小/有正有負,因為隨機,所以高估/低估之大小基本上一致(若出現30%高估,就可能出現30%低估)
研究人員基本上探究 群體之間的關係 或 差異 是否統計顯著,且群體通常大於30甚至上百人。因為就隨機而言,一半人數高估,另一半低估,所以群體平均之隨機誤差將接近於零!
然而臨床人員之評估/決策對象皆為單一個案,評估結果高估或低估(因為隨機,也難以確定是高估還是低估),影響決策就很重大!
我們以隨機誤差較大的認知功能測驗為例說明,通常認知訓練之效果不易超過前測值之20%,但多數認知測驗之隨機測量誤差卻常大於(平均值)之30%。在此情況下,研究人員與臨床人員使用同一認知測驗,則研究人員仍然可以發現群體間之差異或關聯具備統計顯著,只要樣本數不小!! 但臨床人員可能會嚇一跳,因為可能無效/甚至退步,也有可能效果很強大,但追蹤之後,又常反向進展!!
上述說明,跟一般人的直覺大不相同!!
所以我在年紀不小時,才看得懂為何 Cronbach's alpha (最普遍之信度係數)之判斷標準:群體比較---0.7;個案比較---0.9。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之判斷標準類似!!
留言
張貼留言